縱橫碼-以數字編碼的輸入法

ckcsys.com.hk



縱橫輸入法教學經驗交流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朋友那兒認識了縱橫碼,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開始學習使用縱橫碼,我發現,縱橫碼--正是我要尋找的輸入法。

縱橫碼首先吸引我的地方是:利用小鍵盤就可以實現漢字輸入。這正好克服了五筆字型雙操作練習指法時間長,輸入文本時翻頁不方便等缺點。

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縱橫碼同樣具備五筆字型輸入法的優點:規律性強、重碼率低等。同時縱橫碼的記憶量要經五筆字型少得多。

縱橫漢字輸入法不僅適用於初學者,同樣適用已經掌握其它輸入法(如五筆字型)的學生學習,並且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出專職打字員。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關井春《我終於找到了--縱橫碼》


縱橫漢字輸入法具有其他各種漢字輸入法無可比擬的優點,它的易學易用與簡便快捷是所有的縱橫學員公認的。它獨特的編碼方式只要背熟幾句簡單的口訣,認清漢字的結構,通過多次上機練習,就足以掌握此種輸入法了--相信這對於每個電腦學習者來講都不會是一件難事。它的編碼方式與我們從前學過的四角號碼有一定相似之處,這對於那些普通話不太標準,而且不願死記硬背那些煩瑣枯燥碼表的人們來講,的的確確可以算是一個福音了。值得一提的是它獨有簡單的數字碼,通過小鍵盤輸入,輸入速度快而重碼率低。最讓人叫絕的應該是縱橫漢字輸入法中的詞組輸入了,只要鍵入最多6個數字碼,就可以輸入最大長度達12個字的詞組。一長串的漢字在敲擊幾個數字鍵的同時已躍然於屏幕之上,很多毫無基礎的電腦操作者,經過短短幾天的練習就可成為漢字輸入的高手。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高雲雲《縱橫漢字輸入法之我見》


說起學習電腦,的確很令我驕傲,我在應用軟件和編程方面都有了不小的進步,可唯有漢字輸入一直原地不動,說來也慚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一直在用全拼法。常常為了編一個程序而花費大量時間來輸入漢字,以至於以後一聽到輸入漢字就嚇得“心驚肉跳”。我也曾學過五筆字型法,什麼“王旁青頭兼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可到後來,我一點也沒學好。說實話,我的背功實在不見得怎麼好,而且我也沒興趣,於是乎,依然是“全拼雙音打天下”的局面。

後來,老師教我們學了“縱橫碼”。開始並沒有什麼興趣,可我硬把課聽完。一段時間過後,我驚喜地發現,打字速度有了明顯的提高,驚喜之餘,回顧往昔,想起了開頭幾節課,這才讓我體會到了“縱橫碼”編碼的科學性。我發現它與一般的輸入法有以下的主要區別。

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用“0”--“9”這十個數字作為碼元,代替了26個英文字母。這就使記憶量大為減少了。這一點特別適合我等記憶力較差的人,也使我們能夠更輕鬆地學習與使用,是一個“Easy to Learn ,Easy to Use”的典範。 

第二點是“規則較少,易於拆分”。把一個字拆成幾部分不再是一件難事了,而且有些字還可以有幾種拆法,不再會發生“只能這樣拆,不能那樣拆”的事了。因此,拆錯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也就使速度加快了。

第三,有豐富的詞庫。詞組輸入法不再限於“全拼雙音”的只能由兩個字組成的詞了,而是可以輸入二字、三字、四字及四字以上的任意詞組,詞庫也很豐富。還記得當我僅用6個數字就打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七個字時,我真興奮不已。

此外,縱橫碼還有其它的優點,在此就不多說了。

總之,縱橫碼使我真正地感到了漢字輸入的樂趣。我只想說:“縱橫碼,I love you!”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朱盛祺《我學縱橫碼》


縱橫碼漢字輸入系統的確是一種大有前途的計算機漢字輸入軟件。其較優越的簡碼和詞組輸入給漢字輸入帶來方便和快捷,同時也給漢字的輸入方法翻開了新的一頁。“以形為主體、以詞為導向”的縱橫漢字輸入法可以稱得上是漢字輸入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為計算機漢字輸入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目前,上海的中小學已經開始大量普及縱橫碼,已將縱橫碼列為選學範圍。隨著接觸縱橫碼,高等院校中的大學生也漸漸的開始接受縱橫碼。前不久,上海市計算機等級考試委員會已將縱橫碼列為考試可選用的輸入法之一。因此,可以不容置疑的說,縱橫碼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陳廣軼、江超、陳明《使用縱橫碼的幾點體會》


縱橫漢字編碼是一種具有直觀性和科學性的漢字編碼,它用數字對漢字進行編碼。這種方法與絕大多數採用英文字母的編碼相比有如下特點。首先,它只要使用一個小鍵盤,就可以實現漢字輸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數字鍵數量少,只有“0”--“9”十個數字,一般情況用右手便可以進行輸入,騰出的左手便可以自由地進行翻頁。其次縱橫漢字編碼緊緊抓住漢字是一種有效象形文字的特點,設計出了適合我們中國人的方法,即使不懂英文的人也能在短時間中學會熟練輸入漢字。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張琳、陳荔、孫麗紅、王靖華《學習與推廣縱橫漢字輸入法的幾點感受》


國家文委(國家文字工作委員會的簡稱,以下相同)和國家教委1997年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在中、小學推廣漢字輸入法的形碼時,其漢字拆分原則必須符合漢字的“筆順”,不符合規定的,不能推廣。已有的或將來有的形碼的拆分原則必須是或接近漢字的“筆順”。在這樣一種大氣候下,縱橫碼的優越性越發顯露出來。縱橫碼作為一種形碼,基本上是按照漢字“筆順”來拆分漢字的。如:旦:611;岩:2106;何:01260等等。與通知的要求一致。因此,在中、小學中推廣普及縱橫碼輸入法,更具現實意義。

作為形碼的一種,縱橫碼優於其它形碼,且不談它符合國家文委和教委規定的“漢字筆順”的要求,主要是它的易教、易學、易記、難忘的特點,加之它可以使用小鍵盤,這使得它的應用領域更為廣泛。目前,計算機的使用和普及程度,已經涉及到各個行業的部門,尤其是一些窗口行業,已經完全使用計算機來工作了,如銀行、郵電、醫院等等,這些行業由於工作需要,只能單手操作計算機,在進行漢字錄入時,許多形碼卻派不上用場。據筆者調查,目前不少人使用的是區位碼和電報碼,這些碼基本無規律可循,只能靠“死記硬背”,在工作中常需查閱編碼字典,十分不便。這些從業人員,如果掌握了縱橫碼輸入法,那麼,工作時的便利可想而知。

縱橫碼的編碼規則少,基本符合“漢字筆順”,學生使用起來十分得心應手,再加上詞組量大,亦可自定義,是一種應該大力推廣的好形碼。筆者從事計算機教學也好幾年了,教過五筆形碼,也教過表形碼,但縱橫碼我是初次接觸,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領悟很快,基本上不用輔導。在這裡,順便感謝蘇大的領導及各位開發縱橫漢字碼輸入法集成系統CAI的專家,學生進入環境後,基本能跟著CAI教學訓練軟件學下去了。

今天的中、小學生,是下個世紀國家建設的棟樑。他們掌握了計算機,會用縱橫碼進行漢字輸入,將來對他們走上這個信息社會,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自己的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商德群《普通中學怎樣進行縱橫碼輸入法的推廣》


縱橫碼作為一種漢字輸入法,具有容易學、入門快、重碼少、速度高的特點。我校開展縱橫碼教學起步較晚,但進步較快。在97年江蘇省舉行的職業中學首屆縱橫碼大獎賽以及全省56所中學參加的第二屆中學生縱橫碼漢字輸入大獎賽上,我校參賽隊員以較大優勢,連續兩次包攬了團體冠軍和個人冠軍,並創造了個人850多字/5分鐘的大賽最好成績,令全省同行刮目相看,為學校贏得了榮譽。這些榮譽的取得,不僅體現了參賽隊員勇於進取的精神、扎實過硬的基本功,也說明了我校在縱橫碼教學上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漢字編碼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縱橫碼以其獨到的見解、獨特的優點,成為各種漢字編碼法的佼佼者,必將為廣大計算機愛好者所接受和喜愛。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唐勝來《縱橫碼教學方法淺談》


縱橫碼作為無數漢字編碼方法中的一種,其本身的優勢是較為明顯的。第一、它使用“0”∼“9”十個數字,單手、雙手均可操作,可以適合不同使用人員的要求。第二、與漢語拼音方案相比,由於中國地域廣闊,各地區口音差異極大,標準普通話的水平參差不齊,譬如我們蘇州地區Z、C、S和ZH、CH、SH和R,前鼻韻母和後鼻韻母往往分不清,因此不易準確輸入,且漢語拼音的重碼又多,輸入速度相對也較慢。縱橫碼則沒有這一方面的煩惱。第三、與五筆字型相比,由於五筆字型把漢字拆分成130個基本字根,而這130個字根並不完全符合我們習慣上的部首概念,所以必須死記硬背,並背出這些字根在25個字母鍵上的分段情況。這需要化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並且必須經過長期練習,才能基本掌握。若有較長一段時間不用,則很快又會忘記。而縱橫碼對字進行的是整體的、有機的認識,基本符合我們日常習慣,需要背誦記憶的內容也不多,一些口訣又不易忘記,學習時間相對縮短。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耿玫芬《再談縱橫碼教學》


縱橫漢字輸入碼於1993年下半年在我校試用。當時通過組織縱橫碼課外活動小組,探索縱橫碼的特點與在初中進行縱橫碼教學的規律。在教學實踐中得出的結論為:縱橫碼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漢字輸入碼。其主要表現在學生易學,教師好教。縱橫碼的重碼少,輸入速度快(我校在省縱橫碼輸入賽特等獎與一等獎的三位同學在訓練時最高能達到一分鐘內輸入一百七十幾字的成績)。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趙旭《縱橫碼與計算機基礎教學》


縱橫碼作為一種優秀的漢字輸入方法,具有編碼規範、簡單易學、重碼率低,輸入高效等特點,其影響在不斷擴大,並走進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中小學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節選自《第二屆縱橫碼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沈宗春《縱橫碼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下一頁 返回上頁


line

[香港豐利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 First Link Technologie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